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翻譯

翻譯哲學作品的目的? |鄭義愷
順便補充,我的觀點是,經典並不是要優先翻譯,而是要不斷翻譯。我對經典的定義很簡單:那些要不斷讀,每次讀都好像有些東西沒搞懂的,每次另 一個人唸都會找出新東西新資源的,就是經典。不斷翻譯的理由,一出於語言文字會不斷演化,二為了不斷深化更新我們對它的理解,三因為它是證明我們自己對語 言(異邦語,自家母語)掌握的最好標準。二手文獻,導讀,通論,那些才是要考慮先後順序,要擇優錄用的。我沒有「原文至上主義」:康德唸的休姆是德譯本, 反省出來的哲學照樣呱呱叫;中世紀依賴缺陷重重的手抄本還有破爛的拉丁譯文讀出來的希臘哲學,在我看還是比後人的理解更為親切且全面;更別說佛學中國化的 例子了,那完全就是翻譯才成事的。

至於為什麼我要說「大膽翻譯」呢?可能一時不察,用語不當,結果被抓到小辮子;我的真正重點,「不斷」 翻譯,就被漏看了。也可能是因為我心裡暗想,海德格啊,其實往往翻譯他的人也不懂自己在幹嘛(經典一向就是這樣),但似乎不能因為這樣就不譯了(怕難就不 作,學術不會進步的),所以不自覺用了大膽一詞。 
(借放:讀《哲思之樂》衍生的思考

超譯洪蘭|想想|丁允恭
顆顆顆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