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我們有沒有參與社會運動的義務


最近因為社群網站的崛起(與鄉民的正義?),社會運動的風潮似乎逐漸興盛了起來。除了自發性的參與外,我們能夠要求身旁的人參加嗎?是不是每個人都有必須參加社會運動的義務呢?(從現況來講,當然很難每個人都參與社會運動)

作者試著以有人溺水為例子,並以三個主張來論證船上的人有沒有義務就魯夫(?),藉此比喻社會運動
  • 主張一:當我們不需要付出太多代價就可以幫助他人時,我們有義務要幫助他人
  • 主張二:我們在某種程度上,確實造成了對方不利的處境或不正義的環境,因此我們有義務幫助他人
  • 主張三:我們有義務要活出有價值的人生,追求正義的環境可以滿足此價值,所以我們有義務追求正義的環境
突然想到,總是會有人提起這段話:
當納粹來抓共產主義者的時候,
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共產主義者。
當他們囚禁社會民主主義者的時候,
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社會民主主義者。
當他們來抓工會會員的時候,
我沒有抗議;
我不是工會會員。
當他們來抓猶太人的時候,
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猶太人。
當他們來抓我的時候,
已經沒有人能替我說話了。

--德國牧師Martin Niemöller(1892-1984
不過這段話好像不太符合上面的三個主張呢



網址
無法哲學: 我們有沒有參與社會運動的義務

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Re: [新聞] 818拆政府癱瘓內政部 交通受阻惹民怨

這讓我記起幾年前,有一群身障朋友對麥當勞的抗議。

一個小女孩因為輪椅無法進入麥當勞, 所以一群身障人士集合在麥當勞前為身障人發聲, 結果社會輿論出了許多諷刺的聲音,版上也是,都說不爽不要去, 可是卻不知道,在美國本土的麥當勞,每一家都有無障礙空間設施 這樣的抗議,真的在國外再正常不過。
去同理別人期望能有正常生活,所以讓出一些便利,究竟有甚麼困難? 總有一天,說不定那些譏諷的人自己或身邊的人也會病會殘會老, 也或者他們會有小孩,需要推娃娃車進出。 他們忘記,如果抗議有了成效,社會並不會只為這群身障人變得美好 (感謝網友提醒經過爭取已經通過「麥當勞條款」,因此內文修改 未來三百平方公尺以上的餐廳都需要有無障礙設施:))

台灣本來就有一群很自私的人 這群人他們想要最好的生活,卻最懶惰,一點都不想出力, 甚至連一點點生活的便利都不肯給予。 黨外人在要言論自由時,在要求解嚴時,他們厭惡這些「鬧事者」 可是爭取得到了美好的果實,他們心安理得的享受

他們覺得現在擁有的一切是「本來就該有的」,視線範圍只有眼前五公分 看到旁邊的人又為了別的訴求抗議時,他又覺得厭煩 他們的生活只有「我」。 可是問他們覺得政府怎樣、立委怎樣、政治怎樣,他們又覺得不好 他們又覺得國家應該更好,納稅人的錢應該放在更有用的地方, 可是卻說不出所以然,別人為了他想要的世界抗議時,他又覺得被打擾。

土地不公平時,政府圖利建商,讓商人炒房時,他們覺得抗議很煩, 可是一到自己要買房,痛哭房價飆漲,小老百姓買不起。 卻忘記自己當初對此不置一詞。 環境被破壞時,他們不以為然,可是四處要詢問最貴最有保證的有機食品。 卻忘記沒有乾淨的土地和水可以種植他們想要的健康。

關廠工人一次次抗議時,外勞抗議被壓榨時,他們覺得都是死要錢的, 可是每天上班都在咒罵老闆壓榨,加班不給加班費,連簡單工作都要搞責任制。 卻忘記勞工的權益是環環相扣,誰都沒比誰高級,誰都需要合理的對待

台灣有很多人討厭抗議,因為小時候老師是這樣教的, 班上最吵鬧的,大家要討厭他,老師要處罰他,因為他是「壞學生」, 長大了,忘記用腦思考,覺得所有發出聲音的,也都很壞。

有一個年代,政府是這樣洗腦人民的。 只要跟政府的想法不一樣,都該在這個社會裡消失, 他們被抓去默默處理了。 留下的人,學到了閉嘴才能和諧。 學得更好的,可能學生時代就開始拿照相機打工。 幫忙把需要被處理的人都記錄下來,然後別在自己的胸口當作榮譽勳章。 這樣的人,有一天會大聲疾呼反對總統民選。 他不惜挺身而出,大聲抗議。 但當爭取有了結果,總統可以民選時, 他找到機會就搶上去報名。 就是這樣的一群人,扯了台灣的後腿。

2013年8月7日 星期三

解決對議題沉默的方案 - 成為媒體

先點進去看這兩篇連結吧:
我以前對政治很冷感,覺得跟「政治」這個東西沾染上的人都好髒喔。為什麼會這樣想呢?可能是因為常聽到買票、選舉期間互相攻訐、賄賂等負面的訊息吧,所以就覺得「政治」很骯髒、「政治人物」很齷齪。

經過某陣子的啟蒙時期後,我對「政治」就沒有這麼反感與冷感了。政治其實並不只存在新聞上、公家機關裏頭,它存在於生活的周遭-舉凡家裡對你想出國留學、交男女朋友的杯葛,或是學校各處室的角力對抗(有嗎,我亂掰的)。

政治,我覺得是關於權力與資源分配的學問。當愈早體認到政治的性質,當遇到相關事件時就能夠盡早採取對自己有利的回應方式。而當大家都對政治、社會議題冷漠時,等到事情發生,可能就悲劇了。
「當納粹追殺共產主義者
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共產主義者
當他們追殺社會民主主義者
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社會民主主義者
當他們追殺工會成員
我沒站出來說話
——我不是工會成員
當他們追殺猶太人
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猶太人
當他們要追殺我
再也沒有人為我說話了」



因此,我想要給那些,曾經和我有相同想法(曾經對政治冷感,但最近看開了、想多了解)的人一些建議

一、多看

 就像第一篇連結提到的,就算不看新聞,台灣也不會變的更好。有一句名言是這麼說的:「你不理政治,政治也會找上你」。政治不是只存在新聞上的名詞,下一秒鐘就有可能出現在你的生活中。就像是大浦事件一樣,政府突然就要拆房子,等到那時才體悟到政治就來不及了。(好像是在恐嚇)

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先去多看些相關訊息吧。恩,不知道那邊有比較優質的訊息來源嗎?很不要臉的推薦這個:鍵盤關心法

二、 多分享

所謂孤掌難鳴,只有自己一個人所能發揮的力量是不大的。如果群眾能夠有相通的共識,就能產出強大的力量。像是洪仲丘案的二十五萬人上凱道就是一例。那樣如何產生共識呢?就是多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找人一起討論社會議題;在網路上,則可以透過「轉貼」、「分享」,使跟你同一個社群的成員看到社會議題。當社會議題在社群內的能見度提高了,或許討論起社會議題的氣氛也會提高些。

三、多寫文

如果自己也成為內容的產生者,那麼訊息就多了一個管道可以傳播,就更容易被看見了。



註1:太久沒寫博文,說話有點顛三倒四的==
註2:昔日有超譯尼采,今天我就來超譯上面的兩個連結了 XD

社運的環島旅行(?)

其實,在台灣的各個角落,都發生著像是洪仲丘案、那樣不公不易的事情。於是乎,有人就整理出了邊社運、邊環島(?)的菜單 

餓狼的自由 進擊鬼島 Dirty Camp(上)|破報

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

用鍵盤關心社會議題



這篇主要是我想將心中所認為「關心社會議題」的簡單方式寫出來(就是最後會談的鍵盤關心),再列出幾個社會議題重鎮的網站。

先簡單定義甚麼叫「關心社會議題」。當然,這些可能會跟「民主」拉、「社會運動」拉 blabla 的扯上關係,但可以不用談這麼遠。


社會參與很難嗎

前天去參加一個高中社團的聚餐,因為聚餐的昨天,8/3,剛好是 25 萬人送仲秋的活動,餐桌上就自然出現了「關心社會議題」這個話題。

直接說結論好了。「關心社會議題」、「社會參與」並不一定說要參加社會運動(如同志大遊行、大浦抗爭、拆立法院欄杆)等等才算,在日常生活中就可執行。有一個學長就說了這樣一段話:
「像是有天我路過一個街口,發現紅綠燈壞掉了(忘記甚麼設施了,以紅綠燈為例),一兩個小後回來,竟然也還是壞的。我就順手撥通警察局的電話,請他們派人來修。 」
「所以我覺得,真心想要關心社會,從日常生活就可以做起了。像是看到交通設備殘舊了,可以撥警察局等等。並不用一下子就提高到參與社會運動這樣的門檻」
好像有點模糊「關心社會議題」、「社會參與」這兩個概念了。沒差拉,我覺得意思還蠻像的。

在此就不贅述關心社會議題的各種方式了(我也沒能力說阿==)。我覺得最方便、最容易關心議題的方式,就是「鍵盤關心」了。若用詼諧的方式說,在螢幕上看相關消息,根本就無助於事件的發展阿,有用嗎?

但換個方面想,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忙碌,他們沒有很多的時間去消化這些議題,甚至沒有時間看電視,就算看了也是看偶像劇、大學生了沒跟康熙來了。而網路又是個很多瑣碎訊息的地方,上個 FB 時間就沒了,也不會特別想去蒐集社會議題的資訊來看。

因此,這邊只想盡可能地列出,透過「鍵盤」來觀看的一些資訊源。


鍵盤參與法 - 網站集

下面這些網站,是我目前所知道社會議題份量較多的地方。僅供參考

因為網路上的資訊總是在變動,就把這些網站順手放在 Google 文件上;有看到其他類似旺站的人可以幫忙補全。

  1. 勿忘政治 - 政誌
    有一個很酷的組織叫零時政府,他們想要用寫程式改造社會,目前已經有不少像成品了。最近又有一個新作,叫政誌。初衷是因為很多的社會議題,在參與者的工作壓力以及時間的流逝等因素作用下,很容易就會辦淡忘。為了不被淡忘,需要一個容易回溯以往議題的網站。鄉民關心你這份投影片中有詳細的介紹
  2. 台灣名產 - Ptt
    根據這幾天在八卦版看洪案的發展,發先要嘴砲(誤)要及時更新現況的話其實還蠻方便的。不過龍虎盤雜,必須要有自己的觀點,不然很容易被誤導。推薦用 Pcman 看 Ptt,不想多下載一個軟體的話,可以到網頁版的 Disp(跟 Ptt 很像的網站)逛逛

新聞網站





核能

在昨天的廢核會議上,我也嗅到了同樣的現實:多數人不知道核四公投有門檻,並且多數草根的民眾無法接受那些學術化的、生硬的用語。因此廢核訴求若要獲得多數人支持,需要的就不僅僅是更完善、更周全的理性論述,反而需要把訊息簡單化、訴諸恐懼化、訴諸情感化,這樣廢核的運動與訴求才會有勝算。 
因此,我們還能相信「自主公民」嗎?很難很難。公民不是自主的,公民是被影響的,而且這樣的被影響是常態。但這又何妨?生活在「社會」底下,本來就沒有人是自主的,不是嗎?基於這樣的認識,在議題操作上可以更義無反顧地將自己認同的價值推銷出去,去試圖影響別人,去改變這個社會的運作。 
但這樣真的沒關係嗎?我們就這樣接受了「社會是由少數人決定」的現實了嗎?更何況我們更明白,「敵人」有比我們更強大的宣傳武器,有比我們更嚴密的組織系統,依靠議題操作與鬥爭的運動,我們永遠輸多贏少。所以至少我還相信,人在被影響的同時,有一定的自主判斷能力在。這種自主判斷能力並非與生俱來,並且是可以培養的。當人民自主判斷能力越強大,宣傳機器的影響力就越小,「真正的民意」就越有可能發生。 
因此在激昂彭湃的運動背後,我們還是必須回到基層,透由緩慢的組織過程去創造真正的「自主公民」,以此來回應對公民自主性的疑惑,也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