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

陳為廷「禮貌」事件:三種權力觀點

 汪生

英國社會理論家Steven Lukes在《權力:基進觀點》中提出「權力的三面向」:第一種權力,即以「民主」研究聞名的Dahl所稱「A有能力迫使B去做B不想做的事」,指的是「決策過程」中的權力;第二種權力則明白指出第一種權力的問題,指稱第一種權力忽略了”agenda setting”的過程,即「什麼樣的議題可以上檯面」,而什麼樣的不行;第三種權力則是三種權力面向中最為細緻而幽微的,我把它解讀為:「有沒有一種權力讓個人連意識到『議題』的能力都沒有,整個社會充滿『共識』與『和諧』?」這種權力即是權力的第三種面向,呼應馬克思主義談及的「虛假意識」。

陳為廷「禮貌」事件:三種權力觀點

陳為廷

哈哈,社會學導論的期末考出了一題試以Steven Lukes的《權力:基進觀點》裡面的三種權力面向,來和「禮貌事件」對話。這是同學汪生給的答案。

三種權力面向簡單說,第一種就是最直觀的「A可以叫B作B不想做的事,或者叫B不做他想做的事」;第二種是「議程設定」;第三種是「文化霸權」。

多元論者會告訴你民主體制裡沒有「權力菁英」這種事情,舉出各種例證說,民主體制(至少在美國)中各種聲音都可以進入決策過程、影響議題走向。

是這樣嗎?《聯合報》事件出來,第一時間,圍繞著「禮貌」問題,看起來眾聲喧嘩,有人搶著道歉、有人罵文革紅衛兵、有人罵鷹犬爪牙。殊不知,看似「多元」的言論背後,凸顯「禮貌」、遮蔽「部長說謊」,掌握議程設定權的《聯合報》才是大贏家。

在清大校務會議上,校長看來多元包容、充分討論兩個半小時,教授們各言爾志。但最後決定要不要表決、怎麼表決、讓不讓當事人進場發言的校長,還是贏者全拿。

最令人感嘆的是,在知道真相後,還是選擇糾纏在禮貌問題、而不理會部長說謊、及背後教育政策問題的人們。到底爭辯長幼尊卑的重要性、還是花點時間談點學費/校園威權問題,哪個比較與我們「真實」的處境相關?哪個又是我們阻礙我們探究真實問題的「虛假意識」?不辯自明。

http://www.facebook.com/a102579/posts/496257350418005


現成的社會學教材(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